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研发团队 > 正文

研发团队

2022-08-07来源:作者:访问量:

云降水物理研究团队

云降水物理主要围绕云雾中的物理过程,包括云和降水宏微观结构、雾物理化学特性及生消机制等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云的宏微观物理过程在不同降水阶段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利用多维探测技术对降水云系进行综合观测;重点研究云和降水形成过程中宏观动力过程与云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制约降水发展的主要因子;研究适合我国降水云系微物理特征的云过程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方案,提高我国云降水数值模式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云降水宏微观过程与机理研究;云雾过程数值模拟及其参数化;气溶胶-云相互作用、云-气候反馈等的理解。团队带头人为陆春松教授。

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团队

人工影响天气是立足现有云微物理理论、云室实验和数值模型等研究基础和方法,对人工增雨、消雹、消雾等实际应用方向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基于播云理论,利用了云微物理对凝结核(冰核) 的敏感性,针对可降水云系实施人工有效干预的部位、时间以及影响的机理和方法,发展相应的人工调控理论和方法,为抗旱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提供科学依据,为强风暴天气研究提供科学支持。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云雾降水模式系统开发;系统规模化人工增雨作业及效果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工影响天气优化作业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野外试验。团队带头人为银燕教授。

空气污染监测和模拟研究团队

空气污染监测和模拟主要研究和探索地球大气成分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中的物理、化学、人为活动过程的新规律;提供大气成分和环境的监测、预警和调控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重点对大气气溶胶和污染气体的监测和朔源、化学转化机制、污染机理展开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物质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大气化学过程观测和模拟;污染物源解析。团队带头人为朱彬教授。

大气边界层与城市气象研究团队

大气边界层与城市气象主要研究边界层大气湍流运动、地气系统通量交换、城市边界层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城市热岛、地表生态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等。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边界层大气湍流运动、地气系统通量交换、城市边界层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城市热岛、城市冠层的天气气候效应。团队带头人为李煜斌教授。

精细化区域模拟研究团队

精细化区域数值模拟主要针对中小尺度天气、云和降水物理、大气辐射、大气边界层和地表地面层物理、大气湍流和各类强天气现象的模拟、特别是中小尺度大气资料同化及预报模式研发和业务应用开展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尺度资料同化和深度学习;精细化云模式开发和应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源、电力和航空定制化NWP和AL/DL气象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团队带头人为刘玉宝教授。

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

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聚焦大气环境-气候相互作用开展系统性研究,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是深入理解大气环境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既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提高污染物和气候的预报预估能力、制定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措施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监测与技术、过程机制研究、大气环境与气候模式发展、以及大气环境-气候相互作用的定量表达。团队带头人为赵天良教授。

雷达气象研究团队

雷达气象是用气象雷达进行大气探测和研究雷达波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研究气象雷达回波的形成理论、探测方法以及资料的分析应用,它是综合了电磁波理论、电子信息工程、大气探测、天气学等学科的交叉科学。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气象雷达探测新理论、新技术,气象雷达定标、组网与协同观测,雷达基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雷达资料同化及数值预报应用。团队带头人为黄兴友教授。

卫星气象研究团队

卫星气象学是研究利用卫星遥感获取气象参数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卫星遥感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和下垫面特征信息,研究天气变化和大气运动过程的科学。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气象卫星资料反演、同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在天气预报等气象领域的科学应用。团队带头人为官莉教授。

大气激光遥感技术团队

大气激光雷达探测是利用激光束在大气中的散射、吸收、频移和谱线增宽现象对高层大气进行遥感探测的一种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激光雷达种类繁多,探测反演技术差异性较大,亟需突破多维度气象环境参数的同步探测与反演技术。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多普勒、高光谱、偏振、共振荧光、温湿压、编码、云和大气成分激光雷达,对流层大气物理化学特性研究,量子、超导、飞秒光梳技术在激光遥感中的应用,超快飞秒目标探测和气体成分分析,目标识别与跟踪。团队带头人为夏海云教授。

大气遥感机理研究团队

大气遥感机理,是地物的电磁波的发射、辐射、经大气的传输过程以及遥感器对它的探测、处理、分析及其应用等全部过程的机制或原理。建立从大气信号物理特征中提取大气信息的理论和方法,是大气遥感机理研究的基本任务。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大气辐射原理、建模及应用,新遥感机理与遥感方法,辐射与大气遥感技术的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中应用。团队带头人为刘超教授。

大气探测装备研发团队

主要涉及先进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大气激光雷达的探测技术、微波辐射探测技术、被动光学干涉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方面。同时涉及对探测获得的各种信号、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对这些信息实时进行综合分析应用。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有:地面观测的全要素自动观测装备研发及数据服务,新型智能地面气象要素传感器,临近空间主被动遥感技术与装备研发,多源气象探测装备观测数据的智能融合。团队带头人为卜令兵教授。

大气成分数值模拟研究团队

主要对大气成分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在数值模式中的参数化、大气气溶胶微物理模式开发、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大气成分对大气污染影响的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团队带头人为马晓燕教授。

气象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团队

主要包括重大气象灾害机理和理论体系和气象灾害中关键技术体系(立体监测探测、重大自然灾害物理建模和统计建模、预测预警预报和紧急处理能力、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综合评估与灾后恢复重建),着力构建重大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风险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系统,推进气象灾害仪器装备的产业化气象灾害业务平台的技术升级研究,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中心、科普教育基地、自然灾害野外观测站完善气象防灾专业的实践与实训。团队带头人为刘玉宝教授和王金虎教授。

空间天气学研究团队

我司的空间天气学是国内最早以空间天气学命名的专业,2009年设置空间天气学硕士和博士点,2013年成立空间天气研究所,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拥有空间天气监测与预报技术科研平台、态势演示室、卫星数据服务站点等实验平台。学科带头人吕建永教授团队是江苏省双创团队,以空间天气与气象气候的关系研究为特色,熟练掌握SWMF、WACCMX、TIMEGCM等大型数值模式和空间天气数据处理技术,在太阳风能量对磁层和电离层的能量注入及其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临近空间环境建模、空间天气与气象气候的关系、空间天气智能化预报等方面取得很多优秀成果。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和航天预研等项目,立项经费1800余万;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科研平台建设经费 570 万;近年来发表 SCI 论文 120多 篇。与中国气象局国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知一航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与西安诺赛科技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地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项目申请和员工培养方面长期合作。

新闻报道
通知公告